原標題:出臺之后就“休眠”,“僵尸政策”背后連著的是形式主義
這些政策似乎只是用來向上匯報用的。

文 | 胡印斌
明明是好政策,出臺多年卻未能落地執(zhí)行,企業(yè)無法享受政策紅利且投訴無門……據半月談報道,近年來,有些地方出臺了很多支持實體經濟發(fā)展、降低企業(yè)成本的好政策,但部分政策盡管已出臺多年,卻因“先天不足”“后天失調”,一直處于“休眠”狀態(tài),淪為“僵尸政策”。
已經出臺了的政策,按說已經經過了論證和把關,可為何還會出現“休眠”甚至是“僵尸”狀態(tài)?
個中情由千差萬別,不一而足。有的政策只是勾勒出一個大的框架,看上去很美,卻缺乏具體操作的實施細則?;鶎右埠茫髽I(yè)也罷,均無從下手。比如,有的地方出臺政策進一步放開駐外合資企業(yè)的融資渠道,但人民幣資金池、外幣資金池與企業(yè)稅收等政策如何銜接,卻沒有實施細則,導致當地企業(yè)都怕踩了偷稅漏稅的雷而不敢“吃螃蟹”。
有的地方政策則與其他政策矛盾,或者相互之間的關系沒有厘清。比如,有企業(yè)在西部某省社會辦醫(yī),到國土局辦土地證時被告知,辦醫(yī)療衛(wèi)生用地需要先拿到醫(yī)院的證照許可,到衛(wèi)生廳又被告知,要先有土地使用許可證,才能辦理醫(yī)院證照許可。政策一打架,很多企業(yè)只好退出。
還有些地方政策則屬于拍腦瓜決策,既要落實中央簡政放權的精神,又不愿意放棄現實的權力及附著權力之上的利益,于是在搬出某些政策后將其束之高閣。

不客氣地說,有的地方出臺有些明顯不能落地的政策,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主義。看上去行動很迅速、落實很主動,實則不過是在玩花活,口惠而實不至。
而在具體的行政過程中,個別地方、部門不僅缺乏先期調研,沒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,也不清理以往與中央政策精神抵牾的文件,甚至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后,也不去及時調整完善,這些政策似乎只是向上面匯報用的。
其實,政策究竟好不好,不能僅僅看條文怎么表述,目標如何莊嚴,還要看能不能精準地指導現實,能不能對企業(yè)快速健康發(fā)展產生推力。如果出臺之日就開啟了“沉睡模式”,那這樣的政策無論有多么美好的愿景,都說不上好政策。
不僅如此,政策懸置,往往會傳導給企業(yè)和社會不良的信號,影響民眾對政府權威和公信力的信任,進而破壞地方的營商環(huán)境。這無異于“中梗阻”,成為橫亙于中央與基層之間層層截留的壁壘。
當下之計,一方面要盡快清理那些地方層面形同虛設的“僵尸政策”,該出臺配套細則的出臺細則,該重新完善補充的重新完善補充,該降低落地門檻惠企的盡快落地,該廢除的也要盡快廢除,而不宜聽任這些政策依舊擺在那里,損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,光“吊”民眾的胃口。
另一方面,也要從中切實汲取教訓:政策是要指導實踐的,既不能一味推脫,也不能隨意而為。落實中央精神必須求真務實,而不能搪塞應付。問題導向應該貫穿制定、落實、完善政策的全過程,而不能只是淪為表態(tài)式政策跟進。必要時還應啟動行政問責,查究這些“僵尸政策”何以會出臺、為何難以落實、責任在哪兒。
好政策就該善作善成、落地惠企,而不能止于出臺之后沒下文。鑒于此,有必要像治“僵尸網站”那樣治“僵尸政策”,別讓其消解改革紅利、辜負善治期許。
□ 胡印斌(媒體人)